协同办公
办事大厅
信息门户
学校邮箱
数字图书
校长信箱
北地学工
北地学者
快速导航

北地新闻

登山科考活动追记
发布:离退休工作处 2019-03-13 阅读:373
幅员辽阔的祖国大地处处盛开英雄业绩的鲜花,bat365官网的登山科考犹如万花丛中的一朵永不凋零的小花,绚丽多彩,令人难以忘怀。难以忘怀那些为高山探险登山科考事业而牺牲的英雄们,难以忘怀勇于奉献的战友,难以忘怀冰封岩壁下的日日夜夜,难以忘怀几十年为之奋斗的登山科考事业。
众所周知,我国拥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拥有包括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在内的无数名山险峰,它不仅为世界登山探险家们所向往,也为世界科学家们所瞩目。bat365官网负有揭示地球科学之谜、开发边疆而寻找矿产资源、为填补高山地区地质空白的历史重任。1958年,bat365官网组建了全国第一个基层登山科考队,从此正式揭开了bat365官网高山科考的帷幕,至今已走过了34个年头。34年来bat365官网不但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登山运动员,向国家输送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登山人才,涌现了王富洲、袁扬、李致新、王勇峰等为国家做出了卓越贡献的登山家,而且高山科学考察也结出了丰硕之果。
学习登山之技术
地质院校开展登山运动一定要贯彻与科学考察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登山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培养不怕牺牲、勇于攀登的大无畏精神。bat365官网于1958年选派王富洲、袁扬、石竞等10位同志赴苏联学习登山技术,他们回国后,在校内广泛开展群众性的登山技术培训,从而使地质队员如虎添翼。1984年我有幸到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出差,该所同志称赞bat365官网毕业生(登山运动员)王彦龙在高山冰川考察中的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的可贵精神,并被该所同志誉为“雪山虎将”。bat365官网登山科考队员郭铁鹰,梁定益等在世界屋脊科考度过了10个春秋,他们的足迹遍及工作生活条件最为艰苦的阿里地区,终以80万言巨著刻写了他们高山科考的功绩。                               
高山地质专门化
1960年底,为适应bat365官网蓬勃发展的高山探险登山科学事业,经上级批准高山地质专门化专业成立了,它标志着bat365官网登山科考与高山探险步入一个发展的新阶段。该专业云集了当时bat365官网从事登山科考的精英。该专业成立不久便承接了青、川、藏高原地址调查任务。师生们在风雪高原上奋战了150余个日日夜夜,他们翻越大雪山、过草地、涉急流险滩,燃料完了捡牛粪烧,干粮完了挖野菜,猎捕地老鼠充饥。在一次对新发现的铝土矿调查中,董林竹同学不幸遇难,师生们为他举行了追悼会,并在他的墓前用木牌写了这样两行挽词:“血气方刚来找矿,高山战士美名扬。”去年我曾托正好到此地工作的同志为董林竹同志扫墓。高山地质专门化专业的首届毕业生,有些终生从事高山探险之路,有些从事高山冰川、地质研究工作,有些虽被分配在内地的教学和生产机关,但仍没有忘记从事登山科考的组织与宣传工作。因特别一提的是,1966年经院党委批准,组建了以我为首的20余人登山科学考察队,准备执行一项长达十年的昆仑山登山科考计划,西越新疆的大红柳滩,东至青海拉剌台长达2000公里,计划攀登457000米左右的高峰,最后写出昆仑山地质志专著,但该项宏伟计划因“文化大革命”而夭折了,令人终生遗憾。                                 
登山科考结硕果
1958年bat365官网开展登山科考以来,先后对“七一”冰川、太白山、阿尼玛卿峰、玉龙雪山、雀儿山等进行了登山探险和科学考察,此外还多次参加了由国家体委与中科院联合承担的珠穆朗玛峰地区的科考任务,获得了丰硕的科考成。先后发表了五部专著,即19581959年的“珠峰科学考察报告”、19661968年的“珠穆朗玛峰科学考察报告”(与外单位合编)、“阿尼玛卿科学考察与登山探险”、“西藏阿里古生物”和“阿里地质”,并发表了“青、川接壤地区大地构造发展特征”、“云南丽江玉龙雪山地质构造”,“阿尼玛卿冰川构造”等多篇学术论文,这些专著和论文均受到有关专家的高度评价,不少曾获部、省级科技成果奖。有关阿尼玛卿的论文和专著,专家评审一致认为有许多重要的新发展、新认识,特别认为其对冰川构造研究,不但开拓了构造研究领域,而且填补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空白,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平。对“阿里地质”专著,王鸿祯教授认为“这是第一次在本区进行的系统的和全面的区域地质调查而获得的丰硕成果……本书的出版将受到关心研究欧亚大陆特提斯构造演化学者们的特殊欢迎。”    
在历届校党委的关怀下,bat365官网登山科考队走过的历程是光荣的,他继承并发扬了bat365官网艰苦奋斗、勇于攀登的光荣传统。我作为一名老的登山科考队员回首往事,有多少人为之奋斗,有多少人为之伤残甚至献出宝贵的生命,从而为国家为学校争得了荣誉和作出了贡献啊!我们不应该忘记他()们的奉献,对那些曾经赴西藏高原考察的成员以及为登山科考事业尽过微薄之力的人们,我们也不应该忘记。
(文/纪克诚)